杂志圈资讯亲子育儿旅游摄影财经管理时尚潮流
您的位置:首页 > 杂志圈资讯 > 正文

【每日一读】班主任工作:吃力不讨好的“烫手山芋”

2016-9-28 17:53:00


    我国有350万名班主任。班主任不仅要承担学科教学任务,相比其他学科教师,还要更多地关照学生的德育提升、品德养成,班主任工作繁忙、辛苦。正因如此,一些班主任对工作状态很不满,很多班主任都希望得到更多的关爱与支持。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班主任的具体情况吧。

    一、班主任是什么?
    (一)前身
    中国清朝于1904年1月13日公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小学“各学级置本科正教员一人”,“通教各科目”,“任教授学生之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由一个教师担任一个学级的全部学科或主要学科的教学制度,称为学级担任制,简称级任制。负责一个学级全部或主要学科的教学工作和组织管理工作的教师为级任教师。到中华民国时期,1932年才规定中学实行级任制。1938年又把中学的级任制改为导师制,负责班级组织教育工作的教师称级任导师。

    (二)班主任制 

    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老解放区则最早使用“班主任”这一名称。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制度暂行条例》中即规定:“每班设主任教员一人,一班学生在四十名以上者,得增设助教员一人。”在1942年绥德专署教育科的《小学训导纲要》中,强调教导合一时,提到了“班主任”这一名称。《小学训导纲要》中说:“实行教导合一制,必须加强班主任的责任,否则教导主任就忙不过来。” 

    1949年7月2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新区目前国民政府改革的指示》中说:“废除训、教分立制度,实行教导合一,这一原则从两方面实施:①教师不只教书而且要参加具体的指导工作;②组织上训育与教务统一。在学校组织上(适用于完小)校长下设教育主任。取消级任导师,班设主任教员。”

    新中国成立后,也曾一度在中小学设级任主任,后又撤销级任主任,设班主任。1952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小学暂行规程》和《中学暂行规程》,其中规定:“小学各班采取教师责任制,各设班主任一人,并酌设任科教师;”“中学以班为教学单位,……教员人数每班以二至三人为原则;……每班设班主任一人,由校长就各班教员中选聘。”自此以后,班主任制在中小学教育中普遍施行。 

    1963年和 1978年在《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规定:“学校应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领导,选派政治觉悟较高和较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对班主任的任职条件提出了一定要求。考虑到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和艰巨性,1956年教育部规定:对从事班主任的教师予以适当补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则正式实行了班主任津贴制度。1979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颁发了《关于普通中学和小学班主任津贴试行办法(草案)》。 



    二、班主任做什么?
    (一)主要工作内容:
    ·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了解和研究班集体
    ·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 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
    · 协调与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 进行日常管理

    (二)工作现状:不愿当班主任
    “当班主任,太吃力了。” 山东的一位老师说,“如果能选择,我肯定不当班主任。”
    一位校长称,学校每到期末就会给每位老师发一张意向表,选择岗位,“基本很少有老师自己选择当班主任,没办法,我只能做他们的工作,有时候还得下死命令”。现实中,有的学校自愿当班主任的老师人数太少,学校只能让一些刚进校的年轻老师承担这一职责。

    心理压力大:每天像上紧了的弦

    在广州市教育局与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2014年对该市中小学班主任所做的调查中:

    有94.5%的调查对象认为班主任工作带来较大或者非常大的压力,仅0.8%的班主任认为没有压力。“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班级难管理”、“学生家长误解与不配合”和“学校对班级的各项评比与检查”,是造成班主任工作压力的主要因素。

    “当了这么多年的班主任,我已经当怕了,每天像上紧了的弦一样,再不停下来我就要崩溃了。”一所民办初中的老师说。

    现在学生越来越难管,但班主任“手无寸铁”,不能批评,不能惩罚,当然更不能开除。班主任除了和风细雨的说教以外,几乎没有多少办法。但事实上,和风细雨的说教不是对每个学生都有效果的。

    作为和学生交流沟通最多的一个群体,班主任除了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不断吸纳各个方面的知识,唯有如此,才能与学生更好地交流。班主任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充实,才能跟上学生思想的发展,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而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给班主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工作量大成常态:至少是普通老师的两倍

    “当班主任和普通老师不一样,压力比较大。”一位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状态是这样的:她每天7点半之前就得到学校,清点人数,如果孩子有特殊情况,还要及时和家长沟通。下午虽然三四点放学,但班主任要确保学生安全离开,打扫教室卫生,同时还要批改作业。

    “在高中,班主任的工作量至少是普通老师的两倍。”据某媒体报道,一位老师表示,为了让学生都能把成绩提上去,班主任要负责学生的早读、晚自习,高三的时候,晚上十点多下班是常事。另外还要安排学生家访、开家长会,十分繁杂。

    广州市对中小学班主任的职业理念、职责、选聘、津贴、培训、考评等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65.7%的班主任每周担任13—18节课时的教学量。在教学工作以外,班主任在一周中大约花费20小时在班主任工作中,20小时及以下工作量的班主任则占60.7%。另外,50.5%班主任认为,与他们承担的学科教学相比较,花费在班主任工作的时间更多,38.5%的班主任认为基本相当。

    对于“班主任每周安排多少课时的学科教学任务比较合适”这个问题,60.8%的班主任认为“是课任老师课时的1/2”,有94.9%的班主任认为应该比课任老师少。

    校方管理带来高压:出了事都怪班主任

    作为班主任,在工作中除了要接触学生、家长外,学校本身就是对班主任最直接的管理者。然而在一些学校中,评价体系苛刻单一、校方管理层的不断追责也成为班主任群体压力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教育界的有关人士介绍, 虽然这几年我们搞新课标,鼓励老师们搞创新,但对老师的评价却还遵循应试教育的一套:对教学的评价完全按照学生的分数,学生分数高老师的评价得分就高。

    有媒体报道,有中学班主任抱怨,过去都说“分是老师的法宝,学生的命根”,可实际上,“分数也是老师的命根”。在一所中学,班主任的考核制度写得很明确: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要“六必到”,有一条没有做到就要扣分;班主任还有家访任务,还有班级常规工作、培养小干部工作、心理辅导工作……任何一项工作没有做好,都要扣分。

    对于学校评价班主任的指标,不少老师认为不合理,有校长表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制度,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老师不愿当班主任的重要原因。很简单的道理,一个不是很好的班级的班主任,他的工作量并不比优秀班级的班主任来得少,但由于学生素质的原因,这个班级肯定有很多问题,“这个班主任忙得很,还要被评上D等,他就想‘我何苦呢!’”这种评价机制应该改变,可以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评价方式也不应该太生硬,如果有改进,就可以不给班主任扣分。

    对于班主任来讲,教书是其本职,往往承担着一门课的教学任务,但在学校管理的环节上,一个班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科成绩不理想,学校首先责备的都是班主任,并要求班主任去抓,此外,在自习课和其他教师因病、因事或外出听课等事务上,学校也要求班主任处理,再加上其他繁琐事务,使班主任不能把足够的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维持现象。


    精力投入与物质奖励不成正比:津贴缺乏诱惑力

    班主任一般都会有津贴,但是这笔津贴对于老师们来讲,并不具有“诱惑力”。

    “班主任的工作说起来真的很忙,压力很大。”有教师这样描述她每天的工作流程,早晨7点前就要到校监督学生早读,检查出勤、卫生等,中午还要监督学生午休,除去自己所任教的语文课,其余的课余时间全部花在了班主任工作上。

    201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担任班主任的七成是女教师,而承受更大工作压力的她们每月的津贴并不高,将近九成在500元及以下。

    而在津贴发放方式上,该调查显示,64.6%的学校采用了按岗位统一发放的方式,按工作量发放的占14.2%,折成课时量的占9.4%。对于班主任津贴发放的合理方式,有40%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按工作量,认为按岗位全体班主任统一的比例也占38.7%,认为应折成课时量的占14.8%。



    三、老师为什么不愿意当班主任?

    2015年,中国教育报发布了成都市教育局宣教处的一项调查,这项调查对成都市6个区(县)及5所市属学校的1300名幼、小、初、高中班主任,300名中职班主任进行了调查,回首问卷1530份。调查为我们全方位地展现了四川省成都市中小学班主任的真实生存状况,究竟为啥不愿意当班主任?

    (一)待遇低,奖励少

    调查显示,班主任在待遇上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现象:首先,班主任待遇偏低,班主任岗位津贴总体水平偏低、班主任岗位的重要性与收入不成正比。其次,不同学段、不同地域的班主任待遇差异明显:中职、普高段高于学前、小学段,主城区高于郊区县,待遇差异较大。

    班主任队伍整体评优表彰机会偏少。与学科教学岗位相比较,班主任岗位评优评先机会偏少,竞争更加激烈。这导致班主任岗位相对缺乏吸引力,很多教师宁愿在学科教学方面付出更多精力,追求更高的荣誉,而不愿从事班主任工作。



    (二)工作重,压力大

    教学与德育“一肩挑”,工作量大、负担重。调查表明,由于许多班主任都是优秀的教学骨干,教学、管理一肩挑,不仅当着科任老师,更担负着班上几十个孩子的管理任务和孩子父母们的殷殷期待。班主任工作强度大、工作负担重、工作时间长、工作内容繁琐具体,已成为普遍现象。

    班主任工作压力和困难排名第一的是“安全责任压力大”,占75.95%;第二是“工作量大,时间精力不够”,占71.57%;第三是“家庭教育缺失或负面影响大”。

    有56.7%的班主任主观上不愿意继续从事班主任工作,其中初中、高中和职高段的比例更高,现状令人堪忧。

    (三)班主任要发展,支持有点少

    调研表明,班主任教师对接受系统、专业的班主任研培活动愿望较高,需求强烈。但相关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培训部门提供的机会相对较少,或显得零散、不系统、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对班主任群体的专业发展缺乏支持和引领。缺乏理论提升、研究创新的机会,这样就难以产生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专家级的优秀班主任。

    四、班主任群体特点(以成都市为例)

    (一)年轻,学历高

    (二).教学经验丰富

    (三)女教师偏多,学科架构不合理



    五、如何吸引教师加入班主任行列?
    在学校中,班主任虽然不一定是领导,但却很重要,班主任的能力和精神状态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改变班主任的生态,应该怎么办?

    (一)相关政策需要落实到位

    2009年8月,教育部下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从班主任的配备与选聘、职责与任务、待遇与权利、培养与培训、考核与奖惩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其中第四章规定了班主任的待遇与权利,对于班主任待遇有了一些规定,例如,第十四条规定“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各地要合理安排班主任的课时工作量,确保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第十五条规定,“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倾斜。对于班主任承担超课时工作量的,以超课时补贴发放班主任津贴”。

    尽管教育部出台了相关政策来规范班主任工作,但这些规定并没有完全落实。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各地的班主任津贴往往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这导致各地津贴水平相差悬殊。

    (二)社会理解必不可少

    班主任在工作中身兼两职,不仅要承担日常的教学任务,还要管理班级中几十名学生,每天事无巨细的管理班级中的各项事务。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成绩,还要保障学生的安全,学校里还有各种检查评比,工作压力可想而知。

    更何况如今的学生越来越难管,越来越调皮,个性越来越骄纵,这更是加大了班主任工作的难度。管教学生的尺度也往往难以把握,言语过重会招致学生、家长的不满和校方的指责;力度过轻又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不仅要受到学校的管理,还随时受到来自家长的监督。而有些家长越来越难以沟通,个别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后,就不理不睬,不闻不问。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对班主任更多理解,其中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支持至关重要。

    (三)学校管理更加人性化

    学校作为班主任的直接管理者,除了“管”之外,也要给班主任更多的照顾与关怀,提供更多的制度支撑。

    班主任在工作中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班主任是班级各方面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但班主任却没有专业级别,其工资水平也与普通教师没有太大区别。这就需要学校给予班主任更多的关怀、尊重、理解。

    增加班主任的福利、待遇是激励班主任的重要手段。一些媒体称,目前,班主任的津贴仍然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这与他们的付出并不相称。适当提高班主任津贴,已经显得十分必要了。与此同时,给予班主任更多的职业上升空间,也显得十分紧迫,让教师通过班主任工作得到更多职业进步和成长,这也是很关键的环节。

    (四)班主任需要提高能力并进行自我解压

    除了埋怨环境,班主任也要在专业技能上不断进步,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爱,这也是解决当前困境的重要方法。除了外界的支持,班主任学会自我调节是减轻自身压力的重要环节。班主任需要放平心态。有些事情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可能都难以做到最好,所以要更多注重过程,注重学生是否有收获。同时,班主任需要具有这样的意识,即发生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在当中能够不断反思、不断进取,就足够了。

来源:师者说




合作品牌

关于我们 | 市场合作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杂志铺版权所有 蜀ICP备13011050号-8